物理课部举行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座谈会

发布时间:2013-10-10  阅读人数:

(理学院别业广 报道)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等待,201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终于在当地时间2013年10月8日12时45分公布。比利时科学家弗朗索瓦·恩格勒和英国科学家彼得 · 希格斯获此殊荣——他们发现了“上帝粒子”,即希格斯玻色子。

10月9日下午,物理课部10多位老师济济一堂,由罗志刚老师介绍刚刚获得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两位同行前辈,恩格勒1932年生于比利时。1955年,恩格勒从法语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毕业,目前是该校荣誉教授。他与同事罗伯特·布绕特组建的物理研究室进行了大量粒子物理研究。希格斯1929年生于英国,是英国理论物理学家,爱丁堡大学荣誉退休教授。1964年他在苏格兰高地散步时突发灵感,创立了希格斯机制与希格斯粒子。在1964年前后,包括希格斯、恩格勒和布绕特在内的6名科学家发表了关于希格斯玻色子的具有里程碑式的论文。而希格斯机制被广泛认为是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的重要理论基础。

2012年7月4日,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宣布其大型强子对撞机实验发现了新粒子,即希格斯玻色子。这一发现成为21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现之一。希格斯玻色子的确认为科学家们开启了一扇大门,让他们得以从事此前无法进行的关于宇宙的研究,开启无数关于质量、粒子和宇宙的谜团。

罗志刚博士在北京大学学习期间,一直致力于基本粒子的研究工作,对量子力学有比较深入的研究,撰写了大量有见地的研究论文,并一直关注国内外有关基本粒子的研究动态。罗博士介绍说:希格斯和恩格勒此次获奖可谓实至名归。其实这个奖项早应该在上世纪就该颁发给这两位物理界前辈。此前就有多家媒体推测,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会奖给“上帝粒子”的发现者。

罗博士还介绍说,两人之所以获奖,跟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大型强子对撞机项目分不开。欧洲核子中心的大型强子对撞机是人类有史以来建造的最强大的粒子加速器,而这是各国上千名科学家共同的劳动成果。没有他们的实验成果,“上帝粒子”只是个假说。一个小时的座谈会,让老师们更加深入的了解了“上帝粒子”的神秘故事。